6月18日上午,北京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采集室里造血干細胞采集機器在平穩的運轉,大連醫科大學今年第4例、總第23例,北京市的第671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2017屆藝術學院畢業生陳桐正在進行一場生命的接力。學校團委老師專程趕到捐獻現場第一時間為他送去母校的暖心關懷與問候。
2015年,大三學生陳桐在學校留下了自己的血樣信息,成為了中華骨髓庫的一員。陳桐說“因為我們是醫科院校,所以經常舉辦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宣講活動,參加了幾次我了解到捐獻的過程很安全,而且能幫到別人是很有意義的事,所以就采了血樣。”大學畢業后,他離開大連來到北京工作。
今年3月,他收到北京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電話,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細胞和一個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了。“我想也沒想就說捐吧。”此時距離陳桐留下血樣信息已經過去了9年,風華正茂的青年也成了成熟穩重的丈夫,時光荏苒,不變的是用大愛守護的生命之約。
得知陳桐要捐獻造血干細胞,他的妻子、父母、岳父岳母都很擔心。“雖然他們也支持我幫助別人,但越臨近捐獻日期他們也越擔心,我拜托北京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到家里做講解,他們逐漸了解到整個過程是科學安全的,才漸漸放下心來。”陳桐說。
歷時近4個小時,造血干細胞采集完畢,陳桐完成了捐獻任務。“采完之后我就去吃飯了,身體沒什么問題,吃完飯感覺自己又滿血了。”陳桐語氣里透露著輕松。當天下午他的造血干細胞將從北京送到河南,救治一位3歲的白血病小患者。
捐獻造血干細胞是一場救助,也是兩個陌生人之間來之不易的緣分。“這次收到通知我其實又開心又忐忑,我擔心捐不成。”因為2021年,陳桐就有過這樣的經歷。彼時,陳桐第一次接到配型成功的電話,他也毫不猶豫的答應了捐贈,但是由于各種原因,他沒有再收到進一步的通知。“這中間我還去紅十字會把新更換的手機號做了修正,就怕他們聯系不到我,但最后也沒了下文。”
兩個陌生人配型成功已經是十萬分之一,從配型成功到捐獻要經歷高分辨率檢測、體檢等程序,在這個過程中有的捐獻者可能因為各種因素毀捐,也有因為身體條件不符合標準無法捐獻,受捐者也可能因為病情發生變化無法接受捐贈。
住院等待捐獻的這幾天里,陳桐認識了很多白血病患者,有等待配型成功的大爺,也有即將參加中考的少年。這個活潑又健談的年輕人的到來,也讓病房里多了一點生氣,他們紛紛給陳桐點贊。他的到來就像是隔壁房間亮起了一盞燈,讓他們相信自己也能等到有人來點亮生命里的那盞燈。陳桐的大愛善舉得到了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北京市紅十字會等多家媒體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