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力推動防災減災教育,宣傳闡釋好抗震救災精神內核,8月23日至28日,阿壩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同舟共濟,筑牢家園”社會實踐團隊赴阿壩州汶川縣映秀鎮和水磨鎮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次社會實踐圍繞“聆聽歷史余音,傳承紅色基因”“涅槃重生,再還人間錦繡”“民族團結花盛開,弘揚非遺茶文化”三大主題開展。
聆聽歷史余音,傳承紅色基因
映秀漩口鎮中學遺址,是一處承載著深刻歷史記憶與民族情感的圣地。“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抗震救災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實踐團隊緊緊圍繞“教育、宣傳”的實踐宗旨,通過科普宣傳、志愿講解、實地調研的形式展開實踐。
活動中,實踐團隊首先在漩口中學遺址前,聆聽了歷史的回聲,重新感受了那段沉重歷史的余音,表達了對逝者的深切哀悼和對生命的尊重。隨后,在宣誓廣場,“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紀念館,志愿者團隊通過科普、志愿講解等方式向當地居民和游客普及了地震、洪水防御知識,筑牢了人民群眾的安全防線。
涅槃重生,再還人間錦繡
實踐團隊走進漁子溪村、前映秀東村、中灘堡村、盤龍溪村,對各個年齡、各個崗位的村民以及全國各地來訪游客進行災后重建發展情況的問卷調查。一方面了解當地村民和游客對抗震救災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以及當下紅色文化建設的滿意程度,另一方面向游客宣講當地文化資源。
團隊成員走訪中灘堡村,與當地居民進行了深入交流,采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了解他們對抗震救災精神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程度。其中當地一位居民講述了面館老板楊云青跪求電廠派車救人的感人故事。
民族團結花盛開,弘揚非遺茶文化
走進水磨鎮牛塘溝村,實踐團隊與盤龍溪村村長姚紅偉和阿壩師范學院駐盤龍溪村“藝術村長”張林老師進行了深入訪談,并實地參觀了西羌匯兼阿壩師范學院創業中心。
西路邊茶作為當地的特色文化符號,其品牌名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名,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姚村長介紹道,西路邊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連接村民與外界的重要紐帶。通過發展西路邊茶產業,盤龍溪村的經濟得到了有力推動。茶葉的銷售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興起,最為受益的就是旅游產業。以茶園為主帶動周邊老百姓發展旅游產業,民宿和農家樂的興起為村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張林老師談到村子未來的建設時,表示會將民宿與茶文化相結合,吸納更多優秀人才,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鄉村是一片藍海,是具有發展潛力的寶藏,值得挖掘。如今盤龍溪村的茶園擴大了規模,還有了系統的體驗茶文化的流程,現在也建立了創業公司——四川省阿壩州普向未來科技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西羌匯作為展示羌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也展現了汶川特大地震后人們自強不息建立家園的精神面貌,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同時,阿壩師范學院創業中心也為當地的羌族手工藝品注入了新的活力。師生們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為當地的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和智力保障。
16年過去了,地震災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映秀新街上,游人如織;羌寨農家樂,生意興旺。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不僅實現了宣傳抗震救災精神、汶川地震及災后重建的歷史,還促進了當地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識和鄉村地區的文化教育。在實踐活動中,志愿者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為災后重建地區的鄉村振興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編輯:鄧琳琳)